除了敦煌千佛洞,甘肃到底还有什么?

中国传统村落 2018-03-24

 

提到甘肃,人们必然会想到享誉世界的敦煌莫高窟,这座莫高窟及千佛洞的中华历史文物宝库,名副其实地与山西云冈石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为“中国三大石窟艺术宝库”。而后,人们还会惋惜由于清代道士王圆箓和清政府对文物保护的无意识,让敦煌的大量经书、壁画、文物等流于海外,难以归国。

 

敦煌莫高窟

敦煌的缺失,是历史的错误,更是世人的无为。我们遗憾于敦煌历史文化精髓的遗失。而反之,却也大为赞叹陇域大地上绽放的“建筑奇葩”。

“河岳根源、羲轩桑梓”,穿越千年的陇域大地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其身线纵横中西,犹如丝带连接着华夏的农耕文明及游牧民族区,也成为了丝绸之路最初的必经地。这里不仅是中西文化的纽带,更是多元建筑体式的杂糅区。

东西交融丝绸路古语今传焕新生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东西连接黄土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南北沟通青藏高原和蒙古高原。它既是中原通向中亚、西亚的必经之路,也是农耕文化向游牧文化过渡文化廊道,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的一条黄金通道。

东联西通,东西交融的文化廊道

甘肃像一根飘带联系着亚欧大陆,承载着物质交易和文化交流。东西文明在这里相互激荡,不同民族在这里相互交融,不同的文化在这里碰撞。历经两千余年,积淀下蔚为壮观的民族交融的文化廊道。而文化廊道带来的文化的过渡性,也决定了陇地建筑呈现多元并存、杂糅交融的特点。

 

榆林窟第25窟南壁“观无量寿经变图”展示出中唐时期文化交流场景

多元共生,兼容并蓄的建筑形态

汉、回、藏、蒙等众多民族在甘肃境内交融发展,儒、道、佛、伊斯兰等不同文化在陇原大地生根开花。本土原生建筑不断吸收外来民族建筑的元素,经历着由差异冲突到依赖认同的循环过程。这也是建筑重构的一个过程,给甘肃传统建筑注入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它促使陇地建筑在文化上彰显出多元共生的特色,在形态上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特点。

 

张掖山西会馆山门兼容并蓄的建筑形态

陇域传统建筑的奇葩

甘肃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境内包括河西走廊、陇中、陇东、陇南和其它少数民族聚集地区。在多民族文化交融下,陇地传统建筑呈现处杂糅背景下的多样性。

河西走廊的合院楼院

河西走廊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光照丰富、雨水少风沙多、昼夜温差大。外来的营建智慧,经历了千年发展、演变和沉淀,以及当地人吸收和改良,出现了沙井式住宅、合院式楼院、庄窠式民居等传统建筑形式。

 

民勤县瑞安堡

陇中地区的四合院

陇中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旱作农耕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创造了璀璨的马家窑文化、寺洼文化、辛店文化和齐家文化。历史上也是联系西域少数民族的重要纽带,多民族聚居和商贾移民。受黄土沟壑的山地形态影响,建筑多采用四合院,结构体系为夯土民居和砖混承重+木屋盖。

 

兰州地区的高房子

陇东地区的黄土窑洞

陇东是中华民族早期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素有“陇东粮仓”之美誉。黄土高原对于陇东地区特色传统建筑的形成可谓得天独厚,窑洞是这里传统民居的主体。黄土高原粗犷、豪迈的自然景观与生土聚落组成的人文景观,形成了陇东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

 

正宁县窑洞

陇东南地区多元建筑

陇东南地区泛指在陇东和陇南地区之间的天水、陇南两市的主要区域,从文化上可以分为北陇和南陇。北陇紧邻秦文化,北陇建筑形式多为合院式和羌族碉楼式,而南陇建筑多为合院式和白马板屋。

 

天水南郭寺

陇南地区多元建筑

陇南地区也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建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主要建筑形式有临夏回族四合院坊居、甘南藏族庄廓院、甘南藏族干栏式民居。

 

卓尼县贡巴寺

陇域传统建筑元素的现代传承

杂糅之境与互动生成

我们用“Hybrid”这一感念来描述甘肃地区当代建筑的探索。“Hybrid”原意为“杂交生成的生物体”,此处我们将之解释为“互动生成”或“杂糅”,可形象的表达出甘肃当代的地区交融、民族交融以及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建筑创作与探索之态。

 

陇地建造与当代性诠释

舒尔茨说:“建筑师负责创造出富有内涵的场所空间,让人们居住生活。”在当代的社会背景下,陇地传统建筑文化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用现代建筑形式体现传统审美,赋予传统元素新的表现形式。陇地建筑的发展,在传统文化中寻找与现代理念的结合点,用现代技术体现传统的审美内涵。创新不是抛弃传统,而是在传统继承问题上大胆扬弃。只有这样,“陇地建造”才能走出博物馆,走进现代生活,与时代共同进步,赋予其强大的生命力与其普遍的适应性。

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

为保护敦煌莫高窟千佛洞及其文物,日本提供资金建设项目,旨在为研究人员提供部分研究设施。为了不破坏场地历史及空间环境条件,选择了高5-6米的平缓沙丘作建设用地,并把2层高的陈列中心的一部分埋入沙漠之中,使得建筑物与地形融为一体。型砖块采用沙漠上的沙子作坯料,在当地烧砖,并作花锤处理,建筑有如沙漠中生长。

 

兰州烧盐沟窑洞建筑群

烧盐沟的旧窑洞在建筑界有着非常高的知名度,很多人平常都不会在意身边的这些旧窑洞,而在中国建筑界,这些旧窑洞却是一个里程碑,这个叫做窑洞山庄的地方,是中国生土建筑研究的第一个试验基地,是中国生土建筑研究的发端处。

 

兰州城市规划展览馆

建筑方案采用了“黄河石”的寓意,外表像一块被精心切削的黄河璞玉,呈现出历史和文化的沉淀。外立面采用装饰清水混凝土塑造出丰富的层次效果,表现出黄河的力量感与动势。

 

庆阳毛寺小学

毛寺村气候特点是冬季寒冷、夏季温和,经济和建筑资源水平十分落后。毛寺小学设计借鉴当地传统生土建筑中的生态元素,实现学校的设计与建造需要遵循四基本原则:舒适的室内环境、能耗与环境污染的最小化、造价低廉以及施工的简便与可操作性。

 

陇域内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造就了风格迥异的建筑体式,也产生了多元的文化形态。传统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在满足实用性的基础上,又多了装饰艺术的成分。历史千年,千地千面,传承传统建筑,是传承历史文化精髓的外在形式,更是汲取祖辈营建智慧的明智之举。

鸣谢:甘肃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兰州理工大学、西北民族大学、甘肃省土木建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