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期:浙江省松阳县赤岸村


今年3月,1336个村落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我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保护了53.9万栋历史建筑和传统民居,传承发展了4789项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内容和价值最丰富、保护最完整、活态传承的农耕文明遗产保护群。

中国之声联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村镇建设司特别策划《中国传统村落》,在乡村里看见中国,在乡音里解开乡愁。



松阳传统村落



古韵长流赤岸村


“按节下松阳,清江响铙吹”,唐代诗人王维在他的山水田园诗中就描绘过松阳。松阳县始建于东汉建安四年(公元199年),是浙江省丽水市最早的建制县。1800多年的时光精雕细琢出松阳田园牧歌式的村落文化,在松阳山水间保留着百余座风貌完整的传统村落,截至目前,松阳现有中国传统村落78个,其数量位居浙江省首位,全国第五,被誉为“最后的江南秘境”。


赤岸村全貌

松阳县赤寿乡赤岸村今年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赤岸村面迎松阴溪水,后倚平畴良田,一派田园景象。赤岸村自古有“东皋春晓、上潭夜月、柳岸渔舟、玉屏晨钟、龟峦朝霞、仙岩晴雪、牛峰插云、虎坪夕照、卯山烟雨、响石流水”十景之说。元末明初文学家、诗人练鲁游经此地,诗曰:“逍遥此间,俯仰超然”。


吴氏族谱中的赤岸村图

赤岸村历史悠久,据吴氏族谱记载,已立村数千年,但因紧邻松阴溪,水患严重,曾有多次淹没消亡,具体历史已无可考。现有明确记载的年代,是宋末元初,为吴姓始迁祖吴澍万三公自邻近的庆元迁徙到赤岸定居,至今770多年。

村中有一条近千米长的古老主街,自东而西贯穿,构成村庄的主脊,历史上是松阳出境的古驿道。借着这样的要道优势,赤岸村曾经商贸繁荣,主街两旁分布着杂货店、药店、客栈等各种商铺,随着岁月的流逝沉淀,这些建筑都已渐渐披上了斑驳的历史陈装。如今,有些商号名称的字迹还依稀可辨。村中还有10余条南北街巷与主街交接,形成一种“东西走向,块状分布,南北通联,交通便捷”的总体格局。


赤岸村主街

古朴典雅的古民居群


赤岸村弥漫着传统美学的韵味和情致,主街两旁是古民居群,集中修建于明清两朝及民国初期,具有明清时代浙西南典型的农耕特色。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是修建于元朝初年的吴家祠堂,约有700年之久。村内有名人故居、古建筑50余所,延庆寺、福庆寺等古庙宇遗迹10余处,还有古井、古水碓遗址等。


吴氏宗祠


这些古建筑,石块砌脚,屋基高耸,马头墙错落,泥木结构,上下二楼,以中轴线为中心东西分置厢房,外设厨房附屋等耳房。三间加客轩加天井为基本形制,正堂宽敞气派,厢房方正雅致。斑斑驳驳有些泛黄的墙体,无不显示出建筑的古老。


古民居

通观赤岸村保留的古民居群,建造工艺精良,细部及装饰精美。色彩上,大多为泥质粉墙泥瓦,淡雅明快,稳重质朴;而其梁架,粗大坚实,朴素严谨,结构合理;内饰多为木构装饰,雕刻精湛,线条流畅,建筑细部及装饰十分精美,门楼,厅堂,门窗以及柱头、牛腿、雀替等艺术装饰五彩纷呈,多以蝙蝠、兔、松鹤等为吉祥图案,木雕技艺精湛,寓意吉祥,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


牛腿构件

独具智慧的水利文化


赤岸村沿松阴溪而建,赤岸坌的灌溉沟渠和穿村而过的内河以及许多项弄里的明沟暗渠,犹如承载赤岸村发展的历史脉络,无不体现了赤岸人合理利用水陆资源的聪明智慧。松阴溪属山溪季节性河道,易暴涨暴跌,古时水患严重。赤岸村数百年来的村居布局建设和治水历史,写就了赤岸村丰富的村居水利文化。


赤岸村内河系统

明代开始,赤岸村先民开始利用响石堰引水灌溉赤岸坌农田,逐渐形成了如今赤岸坌树状灌溉沟渠系统。外有松阴溪堤坝构成第一道防洪线,内有竹林作洪水缓冲,内河外农田作溢洪区。赤岸村内河、古堤坝、古井、古水碓、古埠头、古水系结合各类古建筑、古驿道形成了水陆要冲农商繁荣村居。如今,赤岸村内暗沟排水系统至今发挥着作用,既保证了雨期排水通畅不至村居内涝,又保证了村路整洁。


鹅卵石砌墙

走在赤岸村的街巷,会看到沿街修建的古民居墙角通常用鹅卵石砌成,一排排、一列列,高低、大小均匀,体现出古朴的气息。赤岸村靠近松阴溪,古时候建房就地取材,就从松阴溪寻找鹅卵石来砌墙装饰。而用鹅卵石砌墙的另一个用意是,能起到防洪作用,墙体不易被洪水冲刷。当地人告诉记者,鹅卵石的大小均衡规整度,也能一定程度反映建房时房主的经济实力。

松阳传统村落以山水助阵,以田园增韵,又往往有着耕读传家的文化烙印。在松阳传统村落中至今保留着松阳高腔、竹溪排祭、山边马灯等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当地浓郁的乡村风情和乡土意蕴。近年来,松阳县以传统村落为切入,系统开展了风貌保护、有机更新、新业态植入和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等工作,让老屋和古村落得以保留的同时,更焕发新意与生机。

监制丨高岩

策划丨郭静 李谦

记者丨王泽华 李佳 齐银松 罗潇

编辑丨程穗儿

片头设计丨廉金亮

新媒体编辑丨陈宇

鸣谢丨松阳县委宣传部 松阳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