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高原,神圣净土|西藏传统村落特展
西藏
位于中国西南部
唐宋时期称为“吐蕃”
其近12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
几乎全部坐落在
世界上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之上
从岗嘎村远眺喜马拉雅山脉
从海拔最低的藏南谷地到
海拔最高的喜马拉雅高山区
昌都市上盐井村 海拔2600米
林芝市日卡村 海拔3300米
不同的海拔高度
构造出不同的地理景观与别样的人文风情
它们凝聚成了灿烂的传统文化
散布于西藏的80个中国传统村落之中
山南市扎西曲登村 海拔3600米
山南市桑嘎村 海拔3650米
阿里地区科迦村 海拔3700米
日喀则市岗嘎村 4300米
那曲市南村 海拔4600米
公元7世纪初,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
建立吐蕃王朝
641年,文成公主入藏
完成了大唐文化对青藏高原的输血
西藏文化与中原文化在此刻相互交融
由大唐带来的水磨技术促使水力粉碎青稞
带来的纺织和刺绣工艺可制作出氆氇、毯子
与之而来的还有
医学、历算书籍、佛经佛像,
蔬菜、谷物的种子,建筑、酿酒技术,以及音乐、舞蹈等等
推动了文化的不断融合
扎西曲登村水磨坊下的叶轮
桑嘎村村民纺织的毯子
西藏独特的地理位置
让生活在这里的百姓
需要竭尽所能去适应大自然
大自然中的河流
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根本
灿烂的文化也发源于此
大自然中巍峨的高山和庞大的湖体
是他们难以逾越的天险
也催生出了内心的崇拜
夹杂红土的澜沧江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
为了满足自身的食物需求
他们选择适宜的物种,进行耕作、养殖
为了繁衍后代,他们就地取材
建设起了稳固的家园
1.江河滋养下的文化瑰宝
西藏境内,分布着众多河流
每到春季,雪线上移
雪山上的冰川便开始融化
雪水在山谷中逐渐汇聚
一条条小溪,众多溪水汇合在一起
形成了举世闻名的大江大河
从长江到雅鲁藏布江
从怒江到澜沧江
他们无一不是从水滴汇聚而成的大江大河
穿越泽当雅兰大桥的雅鲁藏布江
智慧的藏族人民选择临水而居
庞大的水系也孕育出了优秀的西藏文化
澜沧江畔
一方方盐田犹如一座座阁楼般
随坡就势架设在山坡一侧
架设在山坡一侧的盐田
曾经的湖水历经千百年的蒸发
形成了一层“盐壳”埋藏于地下
地壳运动导致地下的泉水喷涌而出
将盐卤水带到地面之上
形成一个个泉眼
村民将泉眼用石块围合筑牢
盐井由此而生
上盐井村的制盐技艺早在唐朝就已形成
村民从盐井将卤水舀进木桶里
背到半山腰后,将其倒入盐田内
上盐井村 井盐晒制技艺
卤水在光照和风力的作用下结晶成盐
村民最后将盐刮起装袋
通过茶马古道运送到周边
甚至更远的云贵川等地
如今,上盐井村的井盐晒制技艺已成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解决河流对交通的阻碍
藏族人民常常筹资建桥
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表演
为了造桥
藏戏开山鼻祖唐东杰布表演藏戏筹集钱粮
他在路过扎西曲登村时
创立并传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山南雅砻扎西雪巴藏戏
该藏戏已传承600余年,且未曾中断
雅砻扎西雪巴藏戏的表演者
与藏戏同时存在的还有“藏戏面具制作技艺”
面具的制作格外讲究
需要选用上等的羊毛皮
藏戏面具制作
选中山羊后,每天要对羊毛进行精心梳理
两年之后用山羊制成面具:
宰杀、剥皮、鞣皮、切边、修整、整理穗子
面具可以做到前可齐胸、后可披背
传统的雅砻扎西雪巴藏戏面具
2.神山圣湖下的独特信仰
西藏的每一座山和每一片湖
都承载着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
在西藏文化中
神山和圣湖具有深远的象征意义和宗教地位
神山
被认为是神灵的居所
是宇宙秩序和自然力量的体现
是部落和地区的象征
圣湖
被视为神圣的水体,
具有净化心灵、洗去罪恶的力量
雍仲苯教徒崇拜的最大圣湖——当惹雍错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更是藏族人民内心崇拜的对象
文布南村
坐落在当惹雍措湖畔
每年藏历六月十五日
南村的女性都会在湖边举行供鲁仪式
供鲁仪式
“鲁”是藏语音译
藏文化中生于水界的生灵,称之为“鲁”
仪式上,女性会带上象征“鲁”神的蓝色经幡
并将其挂在泉眼附近的经幡柱上进行煨桑
随后聚集在一起
并用唱歌、跳舞等形式来愉悦神灵以求保佑
祭祀仪式上藏族女性抛洒青稞以敬畏神灵
藏族人民的民间歌舞
基本都是从宗教祈祷仪式中演变而来的
“文部果谐”也称“文卓”
源于古老的象雄宗教仪式
逢年过节和结婚仪式上都会表演“文部果谐”
最热闹的表演要数藏历新年的这七天
每到晚上,村民都会一起跳文卓
预祝新的一年万事如意
当惹雍措湖畔村民跳起文卓舞
水,是大自然的馈赠
对世居族人的生活及生产劳动有着极大作用
流经阿里地区的孔雀河
阿里地区是四大河流的源头
这里的藏族人民为了祭祀水界最大的神灵“鲁”
创编了“宣”舞
宣舞同样发源于古象雄时期
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古象雄时期的宣舞
是宗教信仰下的祭祀性舞蹈
到公元九世纪的古格王朝
这种宗教礼仪已过渡为宫廷、寺庙的乐舞表演
在阿里地区普兰县
藏民跳宣舞时所穿的衣服,称为“普兰服饰”
服饰由服装和首饰两部分构成
披肩、水獭皮、羊羔皮、嘎穷、嘎累、吉乌是它的标配
服饰上涉及6000余件饰品
琳琅满目的配饰
在普兰县孔雀河畔的科迦村
每逢普兰新年,人们都会身着普兰服饰
在科迦寺广场竖经幡、跳宣舞
迎接新年的到来
科迦村的村民正在表演宣舞
3.适应高原的传统美食
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的西藏大地
冬季气候寒冷,含氧量低
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恶劣的气候条件
决定了藏族特有的饮食习惯
藏族人民多以种植
青稞、小麦、油菜为主,蔬菜水果比较匮乏
糌粑制作
糌粑是藏族牧民的传统主食之一
青稞经过洗净、晾干、炒熟,最后磨成粉状
通常会用酥油茶、奶渣等搅拌均匀用手捏成团
糌粑营养丰富、热量高,可以充饥御寒
便于携带及储藏,十分适合游牧生活
在贤村
门巴族还会用煮的方式制作糌粑
再配以辣椒酱、奶渣、新鲜蔬菜叶、肉类一起食用
贤村村民煮好的糌粑
除了必备的主食
藏民还有自己的传统饮品——酥油茶
“宁可三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
——藏族民间谚语
酥油茶是由酥油和浓茶加工而成的
常与糌粑一起食用
具有驱寒、去腻、充饥、解乏的作用
冬季还可以防止嘴唇干裂
在宗教仪式和节庆活动中
酥油茶也是不可或缺的用品,象征着祝福和吉祥
酥油茶与糌粑是藏族人民每日必备的餐饮
在西藏,人们家中还备有一种
药食两用的植物——芫根
西藏高海拔、空气凉、日照长的
自然条件非常适宜芫根的生长
芫根具有清热解毒、滋补增氧等功效。芫根形似萝卜、汁多味甜。
——藏医学名著《四部医典》记载
人们通常将其晾晒成芫根干
平时既可招待客人也可药用,缓解高原反应
南村耕地里的新鲜芫根
南村村民自制的芫根干
高海拔的生活环境,使藏族人民要时刻补充能量
饮食中最不能缺的就是肉类
藏香猪能够适应高寒、缺氧的环境
被誉为“高原之珍”
其饲料主要以野生植物或果实为主
有时还会食用虫草、松茸等珍贵药材
这也使猪肉肉质更加细嫩、营养价值高
藏香猪制作
日卡村的藏香猪生长于高山峡谷间
以野生牧草和玉米为主要食物
制作藏香猪美食时
先将体内的骨头全部剔除
内部涂满食盐后缝制紧密
肚皮朝下,用重物压15天后可以长时间保存
山涧峡谷中的藏香猪
4.顺应自然的安居之所
在历史的年轮里,勤劳的藏族先民
在顺应自然的同时
不断进化自身的安居之所
藏族先民最初以狩猎为生
居住在洞穴与岩缝之中
之后,取动物皮毛掌握了手工缝制帐篷的技术
南村 牦牛帐篷内的主人和火炉
而后,他们又学会了筑墙,能够搭建夯土房屋
最后,能够运用石器
建造坚固的石砌房屋,以及用于防御的碉楼
贤村 央卡尔民居碉楼
碉楼内部的日常陈设
古象雄时期,南村的先民受建材资源限制
利用当地的石头探索“石屋建筑营造技艺”
房屋均由大大小小的石头砌成
石头之间用泥巴粘连
墙面层次清晰,色彩统一,座座石屋连结成片
南村 连结成片的古石屋群
南村 古石屋入口
古石屋一般都建在地下
并设有通道与其他石屋相连
即可防御猛兽,以及外侵者的攻击
也可抵御恶劣的生存环境
古石屋内联通其他石屋的通道
在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
木屋是藏式建筑的另一大特色
村民们就地取材建造木屋
一般将原木砍成两半
拼成一种“井杆式”的屏障
围成一圈成为传统的木建房
日卡村 传统木屋
藏式建筑形式多样,在展示其魅力的同时
还蕴藏着背后的建造智慧与内涵文化
藏式传统建筑通常面朝南方
这与高原气候寒冷、阳光充足的自然条件紧密关联
朝南的房屋,可吸收一天的光照
而且,房屋不会太高,可抵御冬季的寒风
考虑到防御功能
藏式传统建筑的窗户通常少而小
呈不规则排列
窗口内大外小,屋内视野开阔
科迦村传统民居 高窗用于探查敌情
窗口内大外小便于观察具备防御功能
有的窗户外侧还会有
倒梯形的黑色窗套装饰像“牛角”
有“吉祥”之意
岗嘎村传统民居的黑色窗套
扎西曲登寺倒梯形的黑色窗套
西藏传统建筑的墙体
则呈收分样式,下宽上窄重心稳定
吉如拉康主殿极度收分的墙体
藏式建筑通过色彩来表达
被赋予的宗教及民俗文化
红、白两色在藏式建筑中有着深远的意义
藏族先民以游牧为生
主要以肉类及奶制品为食
肉类为红食,奶制品为白食
随着居所的固定
“红白文化”也逐渐运用到建筑装饰上
普通百姓家的房屋刷成白色
科迦村 传统民居
在藏族的生活习惯及宗教观念中
“白”是吉祥的象征
白色总是和吉祥、好事联系在一起
“红”是权力的象征
是英勇善战、斗志旺盛的刺激色
红色又会用来纪念宗教领袖及英雄人物
桑嘎村 西绕民居 佛堂大梁上的彩绘
桑嘎村 西绕民居 佛堂大梁上的彩绘
在佛殿、寺庙及民居的佛堂墙壁上
会绘制佛像、神像、释迦牟尼的故事
传统民居堂屋的四周墙壁上
则会绘制吉祥八宝、辟邪七宝等图案
科迦村 江白丹增民居佛堂东墙绘制的贡嘎桑布佛像
岗嘎村 传统民居堂屋墙壁上绘制的宝瓶和莲花
藏族百姓还在门头上悬挂牦牛头骨
以此来表达对祖先的崇拜
桑嘎村 洛桑次仁民居 门头的牦牛头骨
西藏的壮丽
是包容万物的神灵之美
西藏的文化
是藏族人民的智慧结晶
这些自然的壮阔,文化的精髓
民俗的魅力都蕴藏在山间、江河畔的传统村落中,传承至今
人们的精神信仰
在适应自然的过程中越发坚定
村落的传统文化,
在利用自然的过程中延续不断
净土之上的传统村落更值得去保护
心灵深处的优秀文化更应当去传承